跨境人民币结算助力重庆“一带一路”建设 人民币“汇路”拓宽国际贸易路

2019-05-23 18:55

2013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货币合作不断深化,跨境结算和清算渠道更加多元和通畅,人民币在沿线国家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有力提升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越来越受到重庆企业家们的青睐。2013年到2018年,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发生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累计实现结算量达1681.6亿元,年均增速达51.6%。

人民币“汇路”拓宽国际贸易路

重庆巩诚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小型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以前产品主要出口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一直使用美元信用证或汇款的结算方式,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该公司负责人曾感慨,“没有好的避险工具,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此,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主动对接,积极向企业介绍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用扩大的进展情况,帮助企业打通人民币“汇路”,改用人民币结算,扩大跨境人民币信用证使用,规避了美元结算的汇率风险,在有效节约企业财务成本的同时,也为企业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目前,该公司业务已经涵盖印度尼西亚、韩国等5个国家。

重庆巩诚贸易有限公司只是重庆市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3年到2018年,随着重庆市企业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重庆与沿线国家的货物和服务贸易结算量累计达408.9亿元,涉及东盟10国、俄罗斯、匈牙利、哈萨克斯坦等59个沿线国家,比2013年前新增了22个国家。重庆市积极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措施,对诚实守信、经营规范的国际贸易企业,商业银行可以凭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为其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无需要求企业事前逐笔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支持电子单证使用和网上银行结算,在全国率先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线上人民币结算取得突破,通过推动“单一窗口”与多家银行直连,实现了企业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资料,即可满足多个部门监管要求和银行真实性背景审核,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流程、全线上、最简化”的人民币结算服务,大幅提高了企业便利性。截至目前,银行机构通过“单一窗口”办理的线上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38.8亿元。

人民币“汇路”便捷对外投资路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重庆市一家集从事咨询、设计、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近年承包了马来西亚一个钢铁项目的建设工作。马来西亚项目业主获得了境内银行发放的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资金支持。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了解相关情况后,主动为企业设计人民币收款方案,帮助企业出口工程设备等直接收取人民币。通过人民币的跨境循环使用,既帮助“一带一路”项目建设获得了资金支持,又带动工程承包“走出去”,促进了互利互惠、规避了资金融通中的币种错配。该公司总经理余朝晖表示:“人民币结算不仅收款效率很高,更关键的是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了成本尤其降低了套期保值的成本,对企业真是大好事。”

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重庆企业更好地抓住“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发展机遇,便利企业境内外的资金币种安排,近年来,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会同重庆市商务委联合举办了“一带一路”对外投资及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培训会,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交通银行重庆市分行等举办了中国—匈牙利中小企业跨境投资与贸易洽谈会、东盟国家金融政策宣讲会等,宣讲跨境人民币业务和对外投资有关政策,推动建立跨境人民币业务与“一带一路”的对接机制,撮合企业交易,针对企业需求提供“一对一”跨境人民币服务方案。如通过开立人民币涉外保函等方式,为重庆汽车企业在俄罗斯设厂、矿业企业在非洲收购矿产以及越南电厂建设提供了履约信用担保和融资支持,积极帮助摩托车企业疏通与缅甸、越南边民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渠道,推动汽车企业赴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投资利润通过人民币渠道汇回国内。

人民币“汇路”助推陆上贸易开新路

重庆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近年来积极推进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以重庆、新加坡为双枢纽,通过铁海、铁铁联运及跨境公路运输,连接了西部8个省以及东盟9个国家和中南半岛7个国家,通达全球71个国家、166个港口,再与中欧班列连接,为东南亚、中国西部以及欧洲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促进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2018年以来,重庆金融业紧跟市场需求,坚持本币优先、本币更便利的原则,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

分享到:
收藏
相关阅读
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