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学习时报
[编者按]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的比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足球运动的发展始终牵动着国人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三大球”要搞上去,这是一个体育强国的标志。究竟什么是足球运动的精神所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薄弱点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在哪,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特约请中国足协相关负责人、专家、地方部门领导等展开三方会谈。
采访嘉宾:
张剑 中国足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梁栋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运动学院副院长
尹勇 云南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翠娟 主持人
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
这番话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足球运动真谛的理解,同时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学习时报: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时指出,足球运动的真谛不仅在于竞技,更在于增强人民体质,培养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的精神。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梁栋:首先要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足球改革与发展的论述与指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足球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党中央促进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重塑民族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有了这个认识高度,才能够全面系统科学地发展足球运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蕴含着哲学的智慧,充分发掘了足球运动所具有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在足球运动发达国家,首先提及的不是竞技水平,而是足球哲学。对足球运动发展来说,首先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方式,进而才是竞技水平的提升。足球运动竞技比拼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之前我们过多纠结于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很少有人真正研究我国的足球哲学。一项运动,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没有自己的理论,没有自己的团队,没有自己的体系,就很难成为这个项目的强国。
尹勇:这番话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足球运动真谛的理解,同时也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期望和要求。
一方面,足球作为全世界第一运动,具有高强度、强对抗、快节奏的特点,比赛输赢并不是全部,主要是通过足球这一运动项目极强的培育功效,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足球这项运动,增强人的体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培养个体的自信、意志力、自制力和勇敢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
另一方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足球运动,国家层面给予了有力的、持续的支持,目的就是以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为突破口,加快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激发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高度推动足球运动发展的深谋远虑。
足球运动普及与竞技水平提升相辅相成
足球运动的普及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始终是辩证的统一体,提高足球普及程度与竞技水平需把好节奏、用对方法、走对路子,久久为功。
学习时报:一直以来,足球运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具有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但也不得不承认,我国足球运动在普及程度、竞技水平等方面与足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能否请您谈谈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
张剑: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我们既要充满信心,也要正视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足球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场地稀缺,体制不畅,管理滞后等。有人概括中国足球的几多几少,即“看球评球的人多,踢球的人少”“调侃戏谑的段子多,真正研究问题的少”……这都是我们足球文化薄弱的客观反映。
众所周知,青少年足球是足球运动发展的金字塔塔基。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就逐步形成了小学到中学的一整套青少年培训体系,每年参加高中联赛的球队达到四千多支。2017年的数据显示,日本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近70万人,而我国青少年足球注册人口只有9万多人,在册的各级别教练员、裁判员等足球专业人才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再举例来说,在足球场地方面,优质场地的数量也与足球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这些数据的对比,说明了相比较于足球强国,我们的落后是全方位的,特别是在足球的普及、足球人口、足球场地规划、足球文化建设等方面。